近日,由广东省学生助学工作管理中心主办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奖学助学工作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在东莞召开。会上,我院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张武龙老师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和突出的工作成绩荣获“广东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教育厅李小鲁巡视员为其颁发了荣誉证书。
这个喜讯充分彰显了我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亦是对我院各项资助工作的肯定,尤其是我院国家助学贷款本息催收工作,违约率大幅度下降,成效显著,受到广东省学生助学工作管理中心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随着助学率的提高和办理助学贷款学生的毕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大高校助学贷款违约率不断攀升,我院助学贷款工作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10年10月,广东省助学中心对2009年全省110所高校学生助学贷款违约情况进行了通报。根据通报内容,我院进入还款期的合同数共170笔,违约合同数21笔,违约率高达12.3%,名列全省第13名(违约率越高排名越靠前),远远超出全省的平均违约率6%,更是高于我院应承担的5.45%贷款风险。
对此,学院领导李曲生、方健壮、吴建琪迅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系和相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办理助学贷款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寻求符合我院校情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不断培养和加强我院学生的诚信意识,确保我院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健康顺畅。根据学院领导的指示,学生处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助学贷款还款率召开多次学生工作专题会议,对我院助学贷款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研讨,积极寻求更有效的工作模式,同时对全体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全面掌握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和流程,以不断推进我院助学贷款工作。
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生处与各系学生工作人员精心研究并推出“123”助学贷款本息催收工作机制:
“1”是坚持一个原则。即以贷款毕业生能够按时还本付息为原则,及时掌握贷款毕业生的动向,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贷款本息催收难题。学生处认真反思了2009年贷款本息回收工作的不足之处,找出问题的根源,苦苦思索良策。2010年,学生处严秉“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坚持原有的还款方式基础上,密切关注贷款毕业生经济动向尤其是本息入卡情况,详细了解他们及时还款的难处,并根据他们的困难对症下药,积极协助他们扫除障碍,灵活处理还款事宜。例如:有的学生银行卡长期不动账而变成废卡,学生处便悉心指导其办理新的银行卡替代;有的学生身份证丢失以致无法办理新卡,学生处便指导学生转账学院贷款专用账户;有的学生在偏远地区没有银行办理手续,学生处便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完成划款。通过这一系列贴心的服务,温暖了贷款毕业生们的心。
“2”是建立两级催收体系。即建立“学生处←→各系”两级的贷款本息催收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形成合力。其中,学生处负责贷款本息催收统筹、协调以及监督工作,各系负责具体的贷款本息催收工作。为了准确落实贷款本息催收工作,学生处的工作人员不畏艰辛,无论是风雨兼程还是烈日当头,多次往返于学校与银行,反复与银行核实还未还款的毕业生名单和欠款金额,并及时反馈给各系。各系收到名单后,根据追踪的信息包括相关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迅速联系毕业生并催收欠款。以2010年为例,学生处目前我院进入还款期的合同数达到288笔,其中已还清贷款本息190笔,追回利息94笔,目前还有4笔合同利息没有按时催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190笔本息回收是学生处与各系对学生长期教育的结果,94笔利息当中,有64笔是由各系成功催收的,30笔由学生处再次催收的结果。
“3”是进行三次扣款。即实行分期三次扣款的方式回收贷款本息。考虑到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处与经办银行进行协商,委托其分期三次对毕业生进行扣款,以避免学生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时还款。以今年为例,学生处通过各系第一次本息催收,轻松收回64笔,然后对还息可能性较大的毕业生进行再次催收,再次成功扣款24笔。对于几名欠息“钉子户”,学生处与相关系认真了解扣款失败毕业生的原因后,绞尽脑汁寻求合适的催收方式,最后成功追回6笔利息。目前我院还有4笔合同违约,其中有2笔合同未能联系学生,2笔是学生本人经济非常困难。
“123”工作机制推行后,成效立竿见影。截至12月,我院2010年进入还款期的合同数达到288笔,违约合同数仅有4笔,违约率大幅度下降为1.4%,名列全省第90名(违约率越高排名越靠前),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违约率8%,更是低于我院应承担的5.45%贷款风险。这些喜人的成效均有赖于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相关部门与各系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学生处将继续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极力控制风险,着力提高我院助学贷款还款率,并在“123”贷款本息催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助学贷款考核制度、贷款毕业学年教育制度、贷款本金到期教育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贷前、贷中以及贷后“三全”,即“全程监督”、“全程教育”、“全程服务”,努力实现我院国家助学贷款“零违约”。
(学生处李躜雯、张武龙/文张举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