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四史--党史人物】人民军队的创造者之一叶挺
2021-05-14 10:18  


                                                              

                                                                           人民军队的创造者之一叶挺

  叶挺,1896 年 9 月生于广东惠阳县秋长区周田乡会水楼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自幼随父母务农。1912 年考入黄埔长洲陆军小学第七期学习,1914 年进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学习。毕业后,进入当时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学习。连续的军事学习和训练,造就了他过硬的军事知识和指挥才能。1919 年,叶挺加入援闽粤军任参谋,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1921 年,叶挺任孙中山大本营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担任护卫总统府的任务。第二年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叶挺掩护宋庆龄脱险后,与孙中山同登永丰舰。孙中山在永丰舰蒙难 50 多天,叶挺始终护卫在孙中山身边。1923 年,他任大元帅府宪兵司令部参谋长兼一营营长,继续担任保护孙中山的工作。

  1924 年秋,叶挺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次年 2 月,转入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军事,继续深造。7 月,奉命回国。10 月,根据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的指示,奉命到肇庆组建一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抵肇庆后,直接投入具体的组建工作。11 月 21 日,部队正式成立,团部驻阅江楼(一说丽谯楼),初时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翌年 1 月改为第四军独立团,因团长是叶挺,故又称叶挺独立团。

  该团成立后,叶挺按照苏联红军的模式,对部队进行严格的军政训练。国民革命军有的部队也能严格进行军事训练,实行“三操二讲”。叶挺则实行“四操三讲”(四操:早晨跑步做早操,上下午各一次军事操练,黄昏一次体操;三讲:上下午各一次军事课或政治课,晚上一次点名训话),把部队练成“铁脚马眼神仙肚”,练出铁的作风,铁的纪律,铁的战斗力,为后来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叶挺在肇庆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1925 年冬,西江宣传养成所在肇庆举办,所址设在高要县立中学内(今宝月台端州文化馆址),以培养农民运动骨干为宗旨。国民党左派黄锡源任所长,中共党员陈殿邦任副所长。叶挺派出独立团团部参谋董朗担任西江宣传养成所的军事教官,叶挺和其他一些官佐也经常去讲授政治军事课。叶挺讲《工人运动》,参谋长吴济民讲《阶级斗争》,西江地委书记、省农民协会驻西江办事处主任周其鉴讲《农民运动》。

  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的政治主张,叶挺在西江宣传养成所挑选了 30 多名进步青年组成“西江政治研究会”,结合国内外政治形势及西江地区的斗争实际,研究如何开展政治斗争,并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青年中灌输共产主义思想。叶挺和夫人李秀文及独立团中共支部干事会(即支委会)成员经常到会主讲,并与会员共同研究。讲授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该会每周聚会一次,会址和聚会地点在原肇庆府衙内独立团团部。西江政治研究会还出版会刊《西江潮》,逢星期六出版。西江政治研究会的活动及其会刊《西江潮》的出版,为西江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6 年初,西江地区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但西江府署肇庆城内新旧力量的斗争也很激烈。由守旧派组成的高要全县咨议机构“高要宾兴局”代表着官僚地主势力,企图控制西江重镇肇庆。代表进步力量的工会、农会、商会和学生会等要求改选咨议机构,罢免守旧官员。叶挺派出党员、干部深入进步团体,发动群众,与守旧派进行连续三天的辩论,支持“新派”,反对“旧派”。随后,叶挺亲自参加会议,提出改选后的咨议机构应该是一个代表各革命团体、各社会阶层的组织机构,并组织召开各社会团体代表大会,改选了全县的咨议机构,更名为“高要各界代表大会”,以取代“高要宾兴局”。叶挺还发表演说,全力支持高要县各界代表大会。后来,新选出的“高要县各界代表大会”的 7 位成员中就有 5 位中共党员。西江地区群众革命团体领导机构由于得到叶挺及其独立团的支持,群众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当时,西江一带军阀混战,粤桂战事连绵,西江各县人民长期蒙受兵匪之祸,饱尝战乱之苦。叶挺在肇庆组建独立团时,还隐匿着一些散兵游勇,居民经常受扰。又兼国民革命军成员复杂,军队中时有欺压百姓的现象。叶挺为体现人民军队保护人民利益的宗旨,组成军警巡查队,以保境安民。巡查队不分白天黑夜,在街头巷尾轮番巡查,及时处理盗窃、吸毒、抢劫、赌博、流氓行凶、侮辱妇女、买卖不公等行为。有时,叶挺还化装成下级军官或士兵,带队巡查。有一次,其他驻军的一个连长购买农民的食物少给钱,还打人。遇到巡查时反怪独立团多管闲事,并气势汹汹地说:“我不是你们独立团的,你们是什么人?敢来管我,老子不怕你们!”这时巡查队里走出一位士兵,把名片递给他看。此人即低头不敢作声,跟着巡查队受罚去了。原来这个带队巡查的士兵就是叶挺。此后,其他的军官互相告诫:切莫在街上胡作非为,叶挺会穿士兵服装参加巡查队的。由于叶挺对独立团要求严格,纪律严明,买卖公平,并派出军警巡查队维持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群众利益,肇庆出现了民国以来短暂时期国泰民安的太平景象。叶挺深得群众爱戴,独立团深受民众拥护,设在城中路的军警巡查队队部(即现市政府对面的高要人民银行)成了人民群众与官兵促膝谈心的好场所,人民群众把军警巡查队当作自己的靠山。

  1926 年 1 月初,地主反动武装“三县联团”数千人进攻高要二区农会所在地领村。农军寡不敌众,领村被攻陷,附近的波河、料村亦被敌占。农民和农会会员死伤 100 多人,被焚房屋 200 多间,被掠耕牛 250 多头、生猪 300 多只,家财杂物被洗劫一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高要惨案”(又称“领村事件”)。

  1 月 7 日,高要二区农会负责人许其忠等到肇庆请求派兵支援。叶挺接报后,立即派出周士第率一营前往领村救援,拟和平解决事件,但调停未果。随后,成立了绥缉委员会,由叶挺任绥委会主席,全权处理“领村事件”。

  2 月 15 日,叶挺率第二营开进领村附近的伍村。叶挺考虑不少民团的“神打”都是被地主收买的穷人,受地主欺骗而替地主卖命的。战事一旦发生,地主、农军和革命军三方面都会有伤亡,不到迫不得已,不使用武力,遂再度争取和解,先礼后兵。于是,通知双方前来调停。反动地主不但逾期不到,还捎来一信,表示“赔偿不在望矣”,叫嚣:“战亦亡,不战亦亡,何不一战而亡!”声言“决一死战”。

  3 月 5 日,反动地主纠集民团、“神打”5000 余人,依仗人多势众,把独立团驻地伍村围得水泄不通。战事一触即发,和平解决无望,唯武力解决这一途径。

  叶挺指挥若定,亲率第二营在伍村大埠头一带迎击敌人。协同作战的农军见敌军人多势众,来势汹汹,顿时恐慌起来。叶挺鼓励农军:有革命军在,无须惊恐,听从指挥,多放土炮,以壮声威。

  敌人一窝蜂地涌了上来。叶挺命令部队向两边散开,占领有利地形,直到敌人逼近,叶挺才下达战斗命令,当即击毙歹徒四五十人,并发起冲锋,把敌人完全打散。

  敌人被打退后,逃回大本营罗建村。但他们并不死心,又重新集结,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叶挺当即调第三营前来助战。为彻底打垮地主反动势力,叶挺未等敌人集结完毕,就主动出击。3 月 8 日,叶挺率领第二、第三营和农民自卫军直捣地主民团的老巢罗建村。

  罗建村围墙高耸,村子四角炮楼矗立,易守难攻。战斗一开始,叶挺便发起猛攻,把敌人火力压住,然后,开展政治攻势,令部队向敌人喊话,并让农军高唱歌谣,以瓦解敌人:“神功仔,真正穷,要为穷人打冲锋,唔好(不要)自己打自己,比佐(给了)地主来利用……”使敌人军心动摇。叶挺为不误伤百姓,命令部队不准开枪,提出“不伤村民,活捉匪首”的口号。并让农军挖掘围墙。围墙挖开后,叶挺令部队发起总攻,枪声、号声、喊杀声汇成一片,村里的敌人纷纷缴械投降,位于村四角的炮楼被分割成四座孤楼。炮楼上的敌人一见大势已去,随后也缴械投降。此役,毙敌 150 多人,伤敌无数。独立团也牺牲 5 人,伤 10 人。经此一战,终于打垮地主反动武装,彻底拔掉反动地主长期经营的罗建村老巢。当地群众称独立团官兵“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误伤一个百姓,真是穷人的好队伍”。

  战斗结束后,叶挺责令反动地主严惩祸首,赔偿损失,并贴出告示。反动地主受到沉重打击,亦觉势孤力单,深知不是叶挺独立团的对手,见告示一出,即写信给叶挺,表示愿意按照规定赔偿,并交出枪械。几天后,反动地主向农民赔款 4 万多元,缴出枪枝 300 多支。

  叶挺出兵处理“领村事件”,沉重地打击了地主的反动气焰,大长了农会和农军的威风,使高要乃至西江地区的农民运动顺利发展,并迅速形成高潮。

  1926 年 5 月,叶挺奉命率部北伐,先遣入湘。进至湘南龙家湾一带,沿途遇友军第八军第三十九团败退下来,知是一场恶战。叶挺于是率部以主力从渌田、黄茅铺之间结合部敌人薄弱之处出击,把敌人消灭在渌田、桑田地区,不但打退了吴佩孚的谢文炳、唐福山部 6 个团的南侵,而且一鼓作气北进,攻占了攸县。

  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不仅首战大捷,而且一路浴血,敢打头阵,摧强拔坚。部队越战越强,士气越打越旺,胜利的信心越来越高。

  在攻取醴陵的战斗中,第四军第十二师担任主攻,叶挺独立团担任佯攻。叶挺率部先攻取了泗汾桥。第一营在追击敌人时被敌两个团包围。叶挺指挥第一营与六七倍于己之敌展开激战。发扬“革命军人有进无退”的精神,奋勇冲杀,占领敌阵地龙山铺西北山头后,敌向醴陵方向溃退。叶挺率第二营和团直属队乘胜追杀,发扬先锋精神,变佯攻为主攻,先入醴陵,提前两小时在醴陵城头迎候十二师进城。平江之役,叶挺指挥的独立团担任主攻,杀得守敌无法逃脱,守将陆沄自杀。

  汀泗桥之役,叶挺独立团为预备队。当第四军军部遭敌千余人在密集的火炮和机枪的掩护下突袭时,叶挺又英勇善断,主动率部反击敌人,保护了军部,稳定了战局。并在农民中探知东面大山有小路可绕到汀泗桥东北之古塘角,从侧背攻击敌人。于是,叶挺主动请缨,变预备队为主攻队,在农民的带领下,穿越崇山峻岭到达古塘角,向敌人发起突袭。敌腹背受敌,不知所措,全线溃退。叶挺继续发扬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和积极主动的战斗作风,趁逃敌立足未稳,又率部相机一举攻占咸宁城。

  攻取贺胜桥之役,叶挺指挥的独立团尤为英勇。在应援友军三十五团时,从侧背打退了敌人,并乘胜追击,孤军冲入另一大部敌人纵深,陷入敌刘玉春部重围,伤亡惨重。在进不易,退不得,停不宜的危难之际,又是那种“革命军人有进无退”的精神,使其起死回生。叶挺选定一个目标,集中全力专攻敌力量薄弱的印斗山,杀出一条血路。然后居高临下,再杀人敌阵,冲破敌人第一道防线。随后,三十五、三十六团赶至,协同独立团全力拼杀。第十师又适时加入,敌第二道防线被突破。敌人向贺胜桥溃逃。吴佩孚亲率大刀队在桥头往来督战,后退者斩。但吴佩孚最终挡不住败退的人流,更挡不住独立团的勇猛冲杀,只得仓皇乘火车逃往武汉。

  武昌攻城前,叶挺和黄琪翔因“此次随大军讨吴,一路身先士卒,杀敌果敢,战功卓著”,被同时晋升为少将。在其委任令中称:“独立团团长叶,三十六团团长黄,努力党国,勇敢善战,醴陵、平江及汀泗桥、贺胜桥诸役,屡建奇功,殊堪嘉赏”。

  武昌攻城之役,叶挺独立团战斗尤为惨烈。此战叶挺主动请缨,派独立团第一营为敢死队。 9 月 5 日,北伐军发动攻城。第一营官兵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穿过敌人密集的火力网,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三个连都先于其他各部同时抵达城墙下。其英勇壮烈的行动,使时任攻城总指挥的李宗仁事后也不无感慨地追忆:“四军独立团曾潜至墙脚,持梯数具,官兵相继攀登,然敌方机枪弹如雨下,登梯官兵悉被击毙,无一幸免。牺牲的惨烈,达至极点。”攻击失利后,北伐军改攻城为围城。10 月 10 日,北伐军再度发起总攻,叶挺率部第一个登上武昌城头,接着,又首先占领蛇山制高点,为整个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战斗结束后,武汉人民和国民革命军为纪念叶挺独立团的伟大功绩,在武昌洪山修筑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烈士墓”,墓碑上镌刻着“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的竖行大字。叶挺指挥的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誉,并成为“铁军”的铁拳头。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进行“七一五”分共后,叶挺参加了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继而又领导了广州起义,任红军总指挥。其所属的部队,后来成为人民军队的主要来源,叶挺因而成为人民军队的创造者之一。

  抗战爆发后,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在大江南北英勇抗击日寇,发展壮大了新四军。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后,叶挺被蒋介石扣押。

  叶挺被蒋介石监禁长达 5 年之久。他在狱中坚贞不屈,不为高官厚禄的利诱所动,写下了著名的《囚歌》,表示:“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1946 年 3 月,经我党多番营救,叶挺出狱。出狱后,叶挺马上要求重新入党,中共中央随即批准其为中共正式党员。4 月 8 日,叶挺乘机飞往延安,不幸于山西兴县黑茶山遭难,时年仅 50 岁。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及叶挺夫人李秀文等。《新华日报》为“四八”烈士遇难发表社论时赞誉叶挺是“北伐时期的勇将,抗战时期的岳飞”。周恩来在纪念“四八”烈士时,称赞叶挺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叶挺被中央军委确认为我党 36 位军事家之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