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冰,我院美术系2009届毕业生,于2009年赴茂名市化州七中进行为期两年的“三支一扶”工作。
她出生于化州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是个“留守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家乡经济发展落后,她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也换了三间学校。因教师工资太低,教学环境太差,老师纷纷辞职走人。学校没办法,只好聘请一些学历较低的校友回来做代课老师。其中一位还是刚从该小学六年级毕业的师姐,这位老师的知识水平本来就有限,黑板字也写得歪歪扭扭,不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她只能每天安排学生练习写字。学校除了师资缺乏以外,教学设施也很差,不要说现代化教学设备了,连课室都是破破烂烂、摇摇欲坠的,每到刮台风下大雨时,学校就不得不放假,因为怕课室会坍塌。在这样落后的环境下,陈丽冰完成了她的小学学业。
童年的经历,让陈丽冰深刻感受到贫穷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也使她下决心要奋力拼搏,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命运,以及改变家乡的命运。
带着这样的决心和梦想,勤学苦练的陈丽冰不顾家人的反对参加了美术高考,最后考入我院美术系。可是,面对高额的学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家人百般劝阻她入学。可是,他们的哀求与劝说并没有动摇她读大学的决心,她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大学生涯。于是,她来到了广外艺。可是,当念完大一的第一学期时,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让她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再加上家里人的坚决反对,无可奈何的她只好认命,准备退学回去打工。就在那时,系里的老师和同学纷纷前来劝阻她退学。学院和系里了解了她的情况后,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陈丽冰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和学院奖学金等,并申请了贷款和勤工助学岗位。在多方帮助下,她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在毕业之际,她陷入了迷茫:毕业了,我该何去何从?留在大城市吧,可是家乡怎么办?我的梦想怎么办?回家乡去吧,可是家里人不同意怎么办?她心里斗争了一遍又一遍,非常痛苦。就在那时,她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想起了落后的家乡,想起了那一群渴望知识滋润的农村娃儿,想起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想起了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国家和学院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想到这儿,百感交集的她瞬间明白了自己的路该如何走:“对,就去国家需要我的地方吧!”于是,心里豁然开朗的她意志坚定地报名参加了“三支一扶”,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落后的家乡,开始了她荆棘满途却充满理想的支教之路。
2009年8月底陈丽冰被派到化州市第七中学。虽说是市中学,但学校规模却是一间农村中学,校舍破旧,师资匮乏,教学设备残旧不全。但是这些没有打击她的信心与激情。她担任了初二级94班的班主任和13个班的美术课,每天从早忙到晚,像一个永远停不下来的陀螺。繁重的教学任务让她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可是,当听到学生亲切的喊一声“老师好!”时,她瞬间觉得疲惫全消,心里欣慰不已,激情和斗志又重新燃起。个子不高的她曾经让不少人对她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对此,她没有为自己解释和辩解,只是倾尽全力用心呵护那些学生,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努力和付出也换来了学生对她的信任和敬佩。当她看到过去叛逆不羁的学生变得积极上进、过去像一盘散沙的班级变得团结进取的时候,她对自己说:“这一切,都值了!”
谈起她的职业,她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它的热爱。她为自己是一名支教教师而感到骄傲,对她而言,“三支一扶”不是“收入低”、“艰辛”、“贫苦”、“受罪”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人生的起点,让她有机会和有能力回报国家和学院的一个起点,也是让她的人生过得更精彩、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亮点。
选择“三支一扶”,她无怨无悔!
(学生处李躜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