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上级政策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件 > 上级政策 > 正文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2日 00:00    点击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省、自治区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厅,部属各高等学校:

高校毕业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

新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关乎

社会安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

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

业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现就做好201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

业工作通知如下:

一、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

(一)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地各高校要把提高教育

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人才培养定位

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

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对有创业意

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

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要广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支

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

讲座论坛。高校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

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二)落实完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实施“

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

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

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高校学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推动相关部门

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

生管理规定》要求,制订本地本校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实施弹性学

制、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具体措施,支持参与创业的学生转入

相关专业学习,为创新创业学生清障搭台。

(三)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资金投入。各地各高校要建设

和利用好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校外

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高校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各类资源

,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高校要通过合作、转让、许可等方

式,向高校毕业生创设的小微企业优先转移科技成果。要通过学校

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扶持高校学生创

新创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大学生

创业活动。

(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各地各高校要配齐配强创

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

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要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为准

备创业的学生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为正在创业的学生

提供孵化基地、资金支持等服务。高校要建立校园创新创业导师微

信群、QQ群等,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实现高校学生创业时时有指导

、处处有服务。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为高校学

生提供项目对接、产权交易、培训实训、政策宣传等服务。

二、积极拓宽重点领域就业渠道

(五)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

政策引领和服务保障,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

远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

偿政策。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

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发

实施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等新项目。积极推进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

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促进政法专业毕业生就业。

(六)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开拓就业岗位。各地各高校要鼓励和

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就业

。要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向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输送毕业生。要结

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开拓就业岗

位。要结合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引导毕业

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就业创业。

(七)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各地各高校要因地制

宜,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挖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创

造的就业机会。要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电

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社会工

作、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就业。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和新农村建设需要,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

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就业。

(八)继续做好高校学生征兵工作。各地各高校要与兵役机关

密切配合,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及早部署2016年高校学生征兵工作

,认真落实大学生征兵任务。逐项落实各项政策,重点落实好退役

高校学生士兵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新生宣传单、复学升学、就业

创业等政策。逐校落实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

落实。逐人开展宣传动员,办好“网上咨询周”、“征兵宣传月”

等活动,对大学新生、在校生、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

宣传动员,确保高校学生征兵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九)支持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中小微企业是增加就业

的主体,各地各高校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落实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

生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要针对中小微企

业特点,主动组织中小微企业集中开展校园招聘活动,引导毕业生

到中小微企业就业。要持续关心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就业毕业生的

成长和发展,通过跟踪服务、定期回访等方式,帮助解决工作和学

习上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心。

三、大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

(十)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利用“

互联网+”技术,根据毕业生需求,将他们的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岗

位相对接,实现智能化供需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广

泛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订制服务,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政

策、送指导”,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校园市

场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招聘活动,提

高招聘活动效率。高校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结合毕业生专业特色

,提供相应的就业见习岗位。

(十一)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统计机制。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

业状况统计指标体系。从2016年起,各地各高校要重点统计有就业

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暂不就业毕业生等指标。建立三级联动机制

,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意愿,院

系认真核实汇总就业数据,学校实时更新就业监测系统相关信息。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的指导服务力

度,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十二)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要把高校学生职业发

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行业动态和发展需求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讲座、论坛、培训为补充,以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多形式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特点和需

求,广泛开展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

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队伍,高度重视解决就业创业指导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问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充分考虑就业创业

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适当倾斜。

(十三)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各地各高校要认真学习领会

、分类归纳、精准解读国务院文件精神和中央部门、地方促进就业

创业的政策措施。要建立教育部门、高校、院系、班级四级联动的

政策宣传网络,学校领导、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都要主动宣

讲就业创业政策。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采用图表、动

漫等方式,根据毕业生求职需求,分时段、分类别推送基层就业、

自主创业、参军入伍、困难帮扶等政策措施,让政策宣传接地气、

见实效。

(十四)优化规范就业工作管理。各地各高校要按照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切实做好

毕业生档案、户口、组织关系等转递和手续衔接工作,做到简便、

快捷、高效。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确保各类校园招聘等活动安全

、有序。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凡校园招聘活动严禁发

布含有限定院校、性别、民族等歧视性信息。高校要加强维权教育

,切实防范“试用期陷阱”等危害毕业生权益的不法行为。要进一

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监督管理工作,完善毕业生实名查询就

业状况功能,确保就业数据信息真实、准确。

(十五)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要准确掌握家庭困难毕业

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农村生源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

难群体的具体情况,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通过开展个性化

辅导、组织专场招聘等活动,做到精准发力、精准帮扶。各地各高

校要积极协调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做好求职创业

补贴申请和发放工作。要进一步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信息

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实施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持

续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服务,切实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

不断线”。

四、推动高等教育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十六)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优化院校布局、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应

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科技创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扩大培养规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

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十七)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推进人才培养与社

会需求间的协同,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就业创业导

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推进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

的协同,继续加强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的培育指

导工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动高校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实

习实训、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十八)积极发挥就业反馈作用。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

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各地各高校要在每年年底前编制和发布就

业质量年度报告,将创新创业相关情况以及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

业生、升学、暂不就业等内容纳入就业质量报告,更加科学、客观

地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和特点。要积极发挥就业创业状况

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

,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

整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

五、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组织领导

(十九)健全协调机制。各地各高校要切实落实“一把手”工

程,把就业创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判形势,协调解决

存在问题,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各地要建立相关职能部

门会商机制,因地制宜出台新举措,逐项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各高

校要健全就业部门牵头,招生、教学、学生、武装、团委等部门齐

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定期研究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到开学有部

署、工作有分工、过程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二十)建立督查机制。各地各高校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

业工作督查机制,把各项政策措施和年度重点工作的落实完成情况

作为督查重点。开展日常督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查找问题、总结

经验,以督查促整改、抓落实。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问责力度,对落实不力的,要限期整改并追究领导责任。

(二十一)完善保障机制。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就业创业

工作机构,配备指导教师,开辟专用场地,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做

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各地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各项就业

创业服务工作开展所需经费。要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和校级示范性就

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促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加强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各地各高校要把思想教

育和毕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

讲话精神,不断丰富思想教育内容和方式。积极组织干部讲政策、

专家讲形势、师生讲感受、企业家讲经验,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要把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融

入思想教育,激励更多高校学生在就业创业实践中成就有梦想有奋

斗有奉献的精彩人生。要积极开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

,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和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典型的宣

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

2015年11月27日

[ 关闭 ]

Baidu
sogou